泛亚商贸

世界最大的千万吨级特钢“巨无霸”是怎样炼成的

2024-01-01 阅读次数:

  SMM7月30日讯:7月29日,历时七个月的重组,大冶特钢(000708)成功过会,并将以1300万吨级的体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特钢企业,同时,通过本次重组,中信集团旗下特钢板块将实现整体上市。新打造的中信集团特钢品牌将成为囊括3,000多个钢种,5,000多个规格,门类齐全且具备年产1,300万吨特钢生产能力的特大型境内特钢品牌。

  此次关联收购的主人公大冶特钢是中信泰富旗下的百年钢厂,拥有230万吨高品质特钢产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铁路、装备制造和军工等领域,高端品种特钢持续增长,2018年达96万吨,研发新产品逐年增长达到30万吨。而兴澄特钢则是中信泰富特钢非上市体系的集合体,具备约1,200万吨的精品特钢产能。

  根据大冶特钢4月13日发布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修订稿)》中显示,本次大冶特钢以发行股份形式购买泰富投资、江阴信泰、江阴冶泰、江阴扬泰、江阴青泰及江阴信富合计持有的兴澄特钢86.50%股权。

  其中,大冶特钢拟向泰富投资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兴澄特钢76.50%股权,拟向江阴信泰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兴澄特钢4.48%股权,拟向江阴冶泰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兴澄特钢1.64%股权,拟向江阴扬泰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兴澄特钢1.54%股权,拟向江阴青泰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兴澄特钢1.38%股权,拟向江阴信富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兴澄特钢0.96%股权。

  (来源:大冶特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修订稿)摘要)

  通过本次交易,中信集团特钢制造板块能够将原有优质品牌通过上市公司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规范,新打造的中信集团特钢品牌将成为囊括3,000多个钢种,5,000多个规格,门类齐全且具备年产1,300万吨特钢生产能力的特大型境内特钢品牌。另外通过将兴澄特钢纳入合并范围,公司也将实现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的大幅提升,有效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棒材和锻材,合计产能分别为200万吨和28万吨,据东兴证券数据显示,公司拥有2座520立方米的高炉,合计生铁产能122万吨;2座70吨电炉,合计炼钢产能100万吨,满产尚不能满足后工序需要。此外公司母公司新冶钢有1座1780立方米高炉(产能152万吨),和1座120吨转炉(产能135万吨)为公司提供不足铁水的部分。

  2017年10月,中信股份表示,其旗下企业兴澄特钢将青岛特钢100%股权收购,作价1.27亿元。据中信股份发布的公告称,青岛特钢为原青岛钢厂搬迁,在青岛市董家口易地新建项目。该项目2015年底投产,目前具备年产300万吨优质钢材的生产能力。

  公司认为,青岛特钢地处中国汽车用钢的重要市场山东省,此次交易将拓宽集团在华北地区的特钢业务,对于进一步提升中信泰富特钢市场占有率及在特钢领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青岛特钢毗邻青岛董家口港,地理位置优越,物流条件良好,具备发展钢铁产业基础,通过移植集团特钢板块品牌、技术和工艺可以迅速提升其产品品质和档次,发挥其生产线的效益。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旗下特钢厂在生产、采购、营销方面的协同效应。

  青岛特钢的前身青岛钢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为响应国家关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青钢老厂区于2015年底关停,与此同时,青钢于2013年年底开工建设新厂,选址于胶南市董家口临港产业区内,新建1850高炉两座、120吨转炉三座。搬迁后企业更名为青岛特殊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产品属性也发生了改变,特钢比重占到50%以上,成为一家以特钢生产为主的钢铁类企业。

  由于受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产品附加值低等因素的影响,青岛特钢的财务数据一直不甚理想。2016年,青岛特钢营收53亿元,净利润亏损36亿元。总资产185亿元,总负债188亿元,所有者权益-2.8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而就在2008年上半年青岛钢铁共缴纳增值税3.84亿元,在青岛市排名为第二位,仅次于海尔。而相比于钢铁同行,青钢老厂区仅有1.8平方公里,年钢铁产能却达到了400万吨,是中国钢铁业“亩产”最高企业。其实不单是青岛特钢,许多老一代特钢企业也同样或消亡或苦苦挣扎。

  辽宁省大连市,坐落着北方最大的特钢公司——东北特钢,其主要产品包括汽车钢、工模具钢及轴承钢等高附加值的特殊钢,在汽车、工程机械以及军工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2016年3月起,东北特钢首次出现债券违约,后续的债券亦不能按时兑付。因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东北特钢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大连特钢、大连棒材开启了破产重整的程序。

  特钢,是机械、汽车、军工、化工、家电、船舶、交通、铁路以及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用钢最主要的钢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

  随着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经济结构优化走向深入,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工作重点,《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规划也彰显我国向产业链上游进军的决心,以汽车、能源、工程机械、国防军工、核工业为代表的高悬制造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中高端特钢的需求也迎来难得的增长机遇。国家借机推出多项产业政策,包括《“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新材料产业规划,将助力特钢行业有序快速发展。

  但是,我国特钢行业的供需关系并不是均衡的,总体来说在中低端特钢方面是供大于求,而在高附加值特钢上则是供不应求。中国特钢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行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够;专业化高效化不够;特钢产品的深加工及延伸不够等问题。

  根据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数据,2018年我国特殊钢产量约4407万吨,同期粗钢表观消费量为9.28亿吨,占比仅为4.74%。《高品质特殊钢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全球特钢占比在10~15%,其中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特钢占比分别达到25%、20%和10%。

  2015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目前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任务尚未完成,存在结构性调整的需求,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以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强盈利能力。

  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前十大企业产能集中度将达60%-70%,特钢行业进入兼并整合加速的关键时刻。

  同年10月,工信部发布《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推动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其中,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等领域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专业化骨干企业,避免高端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支持产钢大省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改变“小散乱”局面,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